咨询服务热线 13609286199

NEWS

新闻中心

“似酒非酒胜似酒”

点击:732次发布日期:2018-04-12作者:佳康酒业

北风肆虐之际,在家温一壶稠酒,邀上三五好友,就着几粒花生米和豆腐干,在桂花香味的萦绕下,细细品味稠酒绵甜醇香的口感,那份舒适惬意真是神仙也不换。若有明月相陪,岂不更好?


西安佳康王黄桂稠酒

 

提起西安美食,吃货们会不自觉地说出羊肉泡馍、肉夹馍、凉皮、黄桂稠酒、臊子面等一长串的名词,绘声绘色,张牙舞爪,恨不得把它们统统倒进胃里。古人所谓,君子谋道,小人谋食,不过如此。只不过这小人非指人格卑下的人,而是平民百姓。

 

就如《陕西小吃小识录》所说,“吃是人人少不了的,且一天最少三顿,若谋道不予食吃,孔圣人也是会行窃的,这似乎就如封建年代里苏东坡所说的,为官并不就是耻事,不为官并不就是高洁一样。更有一层,依我小子之见,吃也是一种艺术!”

 

并且这吃,还是一种讲究。比如什么季节吃什么菜,怎么吃?什么季节喝什么酒,怎么喝?都得拿捏好。你看那羊肉泡馍,就得从一边一点一点蚕食,这样才能吃出鲜味;而黄桂稠酒,就得放在冬天喝。北风肆虐之际,在家温一壶稠酒,邀上三五好友,就着几粒花生米和豆腐干,在桂花香味的萦绕下,细细品味稠酒绵甜醇香的口感,那份舒适惬意真是神仙也不换。若有明月相陪,岂不更好?

 

李白饮稠酒成诗百篇

 

黄桂稠酒,又叫西安稠酒、陕西稠酒、贵妃稠酒、臻品稠酒。古称“醪醴”、“玉浆”,始于商周,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。中国最早的医药总集《黄帝内经》曾多次提及醪醴,它以五谷为原料,经熬煮、发酵、酿造,是一种甜酒。

 

在蒸馏酒发明之前,我们的老祖宗们一直喝的就是这种稠酒,《诗经?周颂》里就有:“丰年多黍多稌,亦有高廪,万亿及秭。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,以洽百礼,降福孔皆。”黍指黄米,稌即糯米。商周时期,关中地区一到粮食丰收时节,人们就会拿出黍稻作为酿造稠酒的原料,以此来贡献祖宗和用于各种祭祀。

 

醪醴因用糯米酿制,状似乳汁,略带黏稠,又被古人称为“玉浆”,周朝初年,王室专门设置了掌管酿酒的官职。这些人不仅颁发酒的政令,同时还直接组织和监督酿酒。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曾是醪醴的忠实粉丝,为了好好培养接班人,宇文邕还特意下令,禁止醪醴进入东宫。

 

唐人饮酒风气甚浓,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贩夫走卒,文人学士、农夫渔夫、妇人游子,无人不贪杯中之物。当时的酿酒技术较先进,诗人根本离不开酒,酒已经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基本条件。从唐诗中,我们可窥见一二,如王绩“夜夜遣人沽”、李白“日日醉如泥”、杜甫“得醉即为家”,白居易“但遇诗与酒,便忘寝与餐”等。

 

传说唐玄宗携杨贵妃光临长乐坊饮酒,贵妃被那味美醇香的稠酒倾倒,当即将手中的桂花赠与店主。店主将桂花植于贮酒园中,不料桂枝生根开花,在长安坊繁衍成林,花开时节,桂花香,稠酒香,香溢长乐坊。店主遂将桂花用蜜腌制后兑入酒中,使酒更具特色,清香远溢。“黄桂稠酒”便由此传开,成为李白挚爱。

 

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里“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,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即是对其畅饮黄桂稠酒的生动写照。关于李白饮的就是黄桂稠酒这一点,近年来出土的唐墓壁画或可提供佐证:1992年在长安县南里王村出土的韦氏家族墓中,有一幅主人庭院宴客图,图上有两个女童从两侧端酒上席。有考古专家指出,这画上的酒是从旁边现压现端,一如李白诗“风吹柳花满店香,吴姬压酒劝客尝”所描绘的景象。其关键是一个“压”字,即用人力使酒汁与酒糟分离开,这情景,在今日西安一些“老字号”饭店中仍然可以看到。